还不赶快来体验!!!
韩易茂马上开口问道:“我经常听说鉴定青铜器要看锈色,这个锈色怎么看?”
韩易茂说话时的神态有些吊儿郎当的,孟子涛颇为不喜,说道:“常见的铜锈色有绿锈、红锈、蓝锈、黑锈、紫锈等。具体情况,咱们这节课肯定是讲不完的,我可不想担上浪费大家时间的骂名,等下节课我带了实物之后咱们再谈。”
韩易茂心里有些恼怒,孟子涛说的这么简单分明就是敷衍他。
“还有谁有问题?”
“老师,请问青铜器的垫片是怎么回事?”
问话的是伍峰,对于有礼貌的,孟子涛当然是不吝回答的。
“其实垫片的形成和工艺有关,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大多采用的是范铸法,即用泥料在陶模上制范。一般实心的铜器如剑、簇等只使用外范即可制成,不需要垫片;而那些具有空心的青铜器如壶、漱缶、簋及一些薄壁容器等,则需采用内范和外范装配起来才能铸成。”
“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就是器物的壁厚。内、外范之间间隙的误差,应该采用一些方法或技术措施进行控制,否则,会直接影响器物壁厚的均匀度,甚至成为废品。为了保证器物质量,就必须要保证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均匀,在浇注前将内、外范固定好,使其不能自由活动。”
“用与所浇铸器物合金成份不相同及与器物壁厚相同的红铜片,称之为垫片,工匠们有规律地将垫片安置在外范的范面上。垫片大多呈方形、梭形、或片状红铜。在铸造过程中,当一千度左右的青铜溶液浇注到范腔内以后,这些垫片不会被熔化掉,有的被冲击移位,有的被铜液包住,有的则暴露在器物表面。”
“一般来说,水坑出土的青铜容器表面垫片的痕迹较清晰明显,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找到,干坑青铜容器表面垫片的痕迹较模糊,虽锈成一个颜色,但仔细辨认,垫片的周围有印痕还是能找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