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按照这个质量,恐怕没有人敢于伪造私钱。”
郁新看着这三枚新钱,心中喜欢之余,对于钱币的面额设计也十分欢喜。
以他和朱高煦共处两年以来所学到的经济知识,他明白只有朝廷铸这种钱才能通过走量来获得足够的利润,民间根本走不了那么大的量。
就西南和日本流入的白银与铜锭来说,大明每年能铸造三百多万贯新钱,每枚钱币都有半成的利润。
铸造一百贯“百文”钱币,朝廷就能获利五贯,虽然不如偷工减料来的快,但每年三百多万贯的新钱,能带回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相较于朝廷,民间铸私钱的那些恶钱贩子如果想要仿造,那只能花同样精力收获不足某些旧钱三成的利润,铸造量太少的话,根本回不了本。
毕竟私铸钱是株连的大罪,许多工匠的工钱都在几十上百贯的标准,如果铸造一炉钱才赚几贯、十几贯的话,那他们想要赚钱得等到天荒地老,更别提新钱大量涌现一个地方有多么容易被察觉了。
“殿下准备铸多少钱?”
虽然心中已经有了预感,但以防万一,郁新还是询问了一句。
“每年所获白银、铜锭,尽数铸钱,同时将回收的旧钱也重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