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古代毕竟是农业为主的社会,主要把农业搞好,就等同于将当地经济搞好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农民手上有钱了,农民才会去消费。
有钱的农民多了,那地方上的消费力就上来了,消费力一旦上来,自然而然会有商贾慕名而来。
不过这其中包含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粮食如何转运,如何保存,如何……
总之有太多的问题,而且明初本质上并不缺粮食,甚至粮食多到了明初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后世能看到的所有城池,几乎九成都是明代时期兴建的,如此时朱高煦手中就有一本关于地方城池竣工和开建的奏疏。
【乙亥、厦门城竣工,东莞南头守御千户所开建,东莞大鹏守御千户所开建,都匀城始建。】
瞧着这些奏疏,朱高煦放下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头开始研究以工代赈。
不过,他手上的奏疏仅有滋阳县那一本受了灾害的奏疏,其它奏疏基本是普通的军事防备、城池修建等内容。
有前世的工作经验在前,他很快处理完了所有奏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