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汉朝是“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能不能当官,全看能不能搞定地方官,弊端丛生。到了后来,以至于“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晋朝对这项制度进行了改良,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议人物,划分品级,按照规定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然而到了后来,越来越注重门第,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到了隋唐时期,又继续发展了,入仕主要是门荫科举和杂色入流,这三条途径。
杂色入流暂且不谈,门荫制其实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延伸,而科举制才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的来说,朝廷选官是越来越公平。
然而世家大族自有世家大族的骄傲。长期以来,五姓七望以门荫入仕为荣,以科举入仕为耻——和一帮寒门子弟争进士,丢不起那个人!
结果,整好赶上朝廷对五姓七望的持续打压,他们在官方的势力是一天不如一天。
直到大周建立,武则天越发“重雕虫之技”,五姓七望才痛定思痛,鼓励族人参加科举。
这是一步妙棋,五姓七望长期联姻,不仅族内子弟大都是俊男美女,而且家学渊源学风甚正。有大家族的资源支持,他们修身求学的条件可比寒门子弟强了不止百倍,所以他们中进士的比例,也比寒门子弟高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