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请假后次日,八月初八,趁着甄俨还没到,李素就利用这三四天的空档,先帮蔡邕那边打点一下。
他跟蔡邕毕竟还有一层师生关系在,所以哪怕翁婿关系保密,在学术问题上“顺手”帮帮蔡邕还是挺名正言顺的,不至于招人显眼。
跑了两趟东观和兰台后,李素也发现好多东西要搬走真是不容易,主要是古简太多,竹子那么重,整个兰台的竹简书至少几万套,一套又有好多编简,说是几十万编简都不夸张——
要知道,历史上光是雒阳被毁时,蔡邕自己家里的私人藏书就有四千套、上万的编简。兰台相当于汉朝的国家图书馆,比蔡邕个人藏书再大几十倍规模是很轻松的。
当然里面重复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蔡邕之所以要编订《熹平石经》,就是因为各家抄录的四书五经因为描述字眼不同,有好几十个版本,这些版本你在兰台都得存档、但太学石经只挑最权威的公认版本来刻,其他版本则是留在兰台供学术研究对比。
后世“文姬归汉”的典故之所以被传颂,主要是曹操把蔡琰接回来后,问她能不能找回那些蔡邕当年的孤本古籍,蔡琰回答说“家父藏古籍杂书孤本四千套,流散无存,妾仅得背诵十分之一”,最后把她背下来的四百套古籍孤本默写下来,才让那些书流传于世。
要不是这件功德,仅凭蔡琰的其他文化成绩,是不足以跟班昭并称的。
现在那么短的时间要面对那么多东西,李素也不得不应急从权,不能真讲究全部“拿走真迹、留下誊抄本”。
城外的五百骑兵,加上随行辎重大车,不足以运走几十万竹简,就算能运走也太显眼了,会被怀疑。
李素暗忖:我只是来保存文化内容的,又不是文物收藏,只要那些孤本的内容传承下去就好,至于这些竹子……如果不是埋在地下,几百年也就朽烂透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