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且歌玄云曲,御酒舞熏风。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一名身穿战甲的中年人,在城墙上合上书籍,看向了关外,远方平原上,灯火通明,又卒马蠕动,于营帐中便是契丹人的驻地,大约有数十万众,若非中年人镇守多年,岂有不惧之理。
陈伯玉此人虽怀才不遇,但其志向却于中年人不谋而合,他的这首诗更是鼓舞了中年人,使其心志更加坚定,他叹息着:“若有武安君,何有长平之战坑杀赵将士卒?”
其身旁有一名偏将,他对杨将军所言,深感疑惑:“将军,这武安君并非指白起?”
中年人破天荒笑了起来,似对此早有预见,他耐心回复:“世人皆和你一般,无妨,你且听我说,赵国四十万士卒乃为顽强不屈的意志,白起其人为了秦国利好,坑杀这四十万生灵,如何得民心?在我看来其人不值一提,此诗中武安君乃是指李牧。”
“哦?将军可否为学生细说一二,好解学生之疑。”
中年人搭上冉须,停顿片刻说道:“若我没猜错,陈伯玉防御契丹之时,想到的是李牧,因为李牧抗击过匈奴。”
“原来如此,这样就说的通了,陈伯玉所在之地是为赵国疆域,提到长平之事,意为李牧若能早点出现,不至于此。”
中年人点头回道:“是也,最后两句便为其意,陈伯玉原是不想虚度年华,由此而发出感慨。”
“将军,我等在雁门关绝不能失手,大宋山河何止四十万生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