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17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植物生长与土壤之间的关系。19世纪初,德国人j.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他在1840年阐述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土壤里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并预言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工厂里生产出来。不久,他的预言就被证实。”
“1840年,李比希用稀硫酸处理骨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比骨粉好。不久,英国人j.b.劳斯用硫酸分解磷矿制得一种固体产品,称为过磷酸钙。1842年他在英国建了工厂,这是第一个化肥厂。1872年,在德国首先生产了湿法磷酸,用它分解磷矿生产重过磷酸钙,用于制糖工业中的净化剂。”
“1861年,在德国施塔斯富特地方首次开采光卤石钾矿。在这之前不久,李比希宣布过它可作为钾肥使用,两年内有14个地方开采钾矿。19世纪末期,开始从煤气中回收氨制成硫酸铵或氨水作为氮肥施用。1903年,挪威建厂用电弧法固定空气中的氮加工成硝酸,再用石灰中和制成硝酸钙氮肥,两年后进行了工业生产。1905年,用石灰和焦炭为原料在电炉内制成碳化钙(电石),再与氮气反应制成氮肥──氰氨化钙(石灰氮)”
“氮肥1913年,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哈伯法在德国第一次建厂。它为氮肥工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它的生产技术还不够完善,价格比较贵,多数用在工业方面,少量用来制造氮肥。今天我们就是改造这生产工艺,使其合成率大幅提高。”
将绘制的反应塔图纸悬挂在木板上,开始化工进程了特费钱和特不安全的行业。
“两个步骤,一个制气一个压缩液化分离。原料气制备将煤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对于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
“二段转化炉是合成氨装置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经一段转化后的工艺气介质.尚需在二段转化炉中进一步转化,使工艺原料气在氢类蒸汽转化后达到工艺所要求的甲烷(ch4)含量0.9%以下,同时转化后的工艺介质含较高的热能,可由下游的废热锅炉回收并产生高温蒸汽”
“净化对粗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和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一氧化碳变换过程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co+h22Δh=-41.2kj/mol,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右。”
“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脱硫脱碳过程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重油和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脱硫的位置。工业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学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温甲醇洗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等。”
胡文楷渐渐说到今天的关键之处,停下来问:“你们和公司签过保密协议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