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百九十一章 谁是最倒霉的人(一) (3 / 4)

还不赶快来体验!!!

        对于下级来说,送礼等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似乎意味着所谓的送礼是不符合有来有往的礼的特点的,从这可以看出,官场上的礼已经脱离了其原本的意义,实际上和政治牢牢结合在了一起,或者说送礼本身已成了政治。

        在官场里,礼品有时还被用来定人品。

        潘祖荫是清咸丰时期的进士,在他任军机大臣的一个节假日里,诸多官僚到他家里玩麻将,边玩边扯白话。扯到了某地方的提督,潘祖荫对这人满口称赞,说此人忠肝义胆,德才兼备。

        同僚李文田听了有些好奇,就问潘祖荫:“此人有什么功绩”潘祖荫说:“不太清楚。”李文田又问:“此人的长相如何”潘祖荫又说:“没有见过。”

        这就奇怪了,不知其功?不曾见面?却说这人德才兼备?潘祖荫为何会赞美此提督呢

        潘祖荫自己说出了原因:“此人送我的鼻烟很好,我就知道此人不错。”

        仅凭一个鼻烟,潘祖荫就对没有见过面的地方提督作了这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鼻烟这个礼品在官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绝对是礼品定人品!

        官场上化身为政治的送礼,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下级向上级送礼,上级还有上级,这样礼物就一层一层地向上传递,最终在整个官场内部形成了按权力大小享有礼物、礼银的分配格局。就整个官场来说,这是一个按权力大小分享福利的格局,是对一部分非正当社会财富按照权力大小进行的再分配。

        正因为这样,具有如此重要政治意义的送礼自然被官场上的众官员当做历史常态而奉行了下来,两千年的官场便有了两千年的送礼史。

        在中国古代官场,送礼是常态。如果你不送礼,不仅为上司所不容,而且为送礼的同事所不容。你送,我送,大家送,在官场谁不送谁吃亏。别人送礼你不送礼,你就会被官场视为另类。

        一句官场流行语讲得好:“别人送多少说不清楚,但谁没送礼,当官的心里最清楚。”其实,并非每个送礼人都是想着被提拔,有的人送礼不过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或怕领导给小鞋穿,这不仅是前途问题,而且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