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事实上,这位副院长大人与施耐德是同一种人:偏执狂。
对于演奏技巧的狂热和对于白君文特殊风格的痴迷,让他对白君文施加了远超过一般学员的巨大压力,而白君文也在这个过程中顶住了压力,他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从霍华德那里学到了近乎于海量的各种知识,那些极其细微却又极其高明的演奏细节,是白君文在母校学习的时候连想都很难想象的,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气球,被人强行吹气,一直吹到快要爆炸,然后就在那个无限膨胀的临界点上苦苦的支撑,直到最后把这样的体积和体量变成自己的日常……然后又是下一轮的疯狂膨胀和强行巩固。
“我大概有点眉目了,”在很久之后的某天下午,霍华德告诉白君文:“你的演奏之所以格外吸引人,是因为你打基础的时候就跟我们完不一样!”
他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的弟子,一只手紧紧攥着白君文的胳膊,因为太用力,指尖都有些泛白,他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询问白君文:“你的启蒙练习曲……绝对不是《哈切夫斯基练习曲》,而是一套比它优秀得多的新的练习曲目。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套曲目……到底是什么?”
白君文对自己的导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实上,他的飞跃确实是从练习《巴赫》开始的。到如今这个时候,他在梦境世界中已经经历了很多时日,他已经知道在梦境世界的历史上,小屁孩莫扎特应该是多么伟大的音乐家,他还知道,《巴赫》四十八曲,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可以算是打基础的启蒙音乐。这部曲集近乎是对梦境世界的音乐模式做了一个系统化的归纳,这些曲子中包罗万象,各种流派各种技巧各种情感都有所涉猎,分寸上却又恰到好处,它正是最完美的练习曲目。
哈切夫斯基确实很伟大,是并不逊色于巴赫的音乐巨匠,但是他的伟大主要集中在他生涯后半段的各种奏鸣曲和交响乐,至于这些练习曲只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常态。而在现实世界的音乐界,确实还没有人创造出《巴赫曲集》这样划时代的东西,施耐德这辈子一直想弄的就是这么个东西,如果真的搞出来大概应该叫做《施耐德十二平均律曲集》,只可惜他还没弄出来,就看见了《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颇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感。
试问,一个靠乡村打油诗入门的诗人,和一个靠《唐诗三百首》入门的诗人,他们做出来的诗,在意境上能一样吗?当你一边念着“远看泰山黑乎乎,上边细来下面粗”一边忍不住发笑时,我却在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动人意境,这根本是在起跑线上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而白君文佩服的地方在于,霍华德导师居然通过长达几个月的漫长研究,搞清楚了这些极其隐晦极其细微的差别,到最后,他甚至于凭空推论出自己有一套优秀的打基础练习曲目。
“您真不愧是钢琴演奏方面的大师啊!”白君文由衷的赞叹着,然后,把他的《巴赫》拿了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